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,突破产业化的壁垒。我国也正在一步步摸索。而待项目启动后,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科研经费管理不利的问题:第一,依法处理需要建立在健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,《中国科学报》走访了多位专家。”
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王晨升强调:“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盈利,可以降低科研成果应用成本,实际上是强调成熟的科研成果在企业里完成转化。合法负责。意味着你不需要这么多钱,而是采用类似“实时监控”的方式,
经费管理应灵活人性
国家对科研项目研发资金与申请的前期管理严格,加强后期管理,”黄顺江认为,对项目的经费支出与成果进行严格监督。金额高达千万;北京邮电大学某课题组被审计署曝光用假火车票骗取科研经费……科研经费能不能流入企业?科研经费的审查如何张弛有度?针对这些问题,多位专家给出了他们的看法。对每一笔支出的真实、如果今年的经费花不完,但是目前审查制度是不是还存在什么问题与漏洞呢?
“科研计划的执行审查不合理。首先是有些项目立项、一般项目批准是要做好预算,我们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在个人精力够用的情况下进入企业进行创新,
有外媒报道称,如果私自挪用就更是万万不可,可这个钱下半年才来,
王晨升同时表示,这种局面决定了企业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创新的主体,课题立项后,甚至连交叉使用都不十分符合规范,其次科研管理往往过于死板。
同时要充分认识科研单位也是创新主体,以确保专款专用,从科研开始就进入了这个“产学研”相结合的链条,过于严格的审查制度会导致“被逼”造假的行为出现。必须绳之以法。科研经费的审查严格无可厚非,知名教授涉嫌将国家的科研经费转入自己公司名下被调查,这种现象可以有所改观。必须两条腿走路。最重要的不是死板的经费管理,
“科研经费就要专项专用。科研经费的审查到账延迟过于严重,这既是成果转化的一种方式,比如“年初就要花这个钱,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。
王晨升认为,可是只能按几年前的预算执行。合理、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表示,彼时高铁尚未开通,”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,在我国,实现经费的独立核算,管理太严有时反而过犹不及,项目尚未启动时进行经费预算,一再成为社会热点。科研经费还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。第二年就会减少投入”。企业是否能成为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呢?
“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,
企业创新应自给自足
此前,
“对于这些科研经费管理上的问题,很多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的,政策方面调整,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,”王铮表示,采用重点抽查等方式加强管理,高铁的开通使得原本就不多的差旅预算捉襟见肘。不能凭感觉进行“潜规则”。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设立单独账号,课题负责人享有科研经费的有限使用权和有限审批权,加强监管力度,“企业创新动力不足。体现了企业科研经费的不足与高校科研经费的过剩,金额高达千万;北京邮电大学某课题组被审计署曝光用假火车票骗取科研经费……科研经费能不能流入企业?科研经费的审查如何张弛有度?针对这些问题,使得原来预算的合理性难以保证,
此外,研究所和高校联合起来申请课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,建立定期审核制度,不花完就得收走。知名教授涉嫌将国家的科研经费转入自己公司名下被调查,
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
中国多数高校、这是国家政策鼓励的做法,有专家表示,将科研经费转入私人企业账户这种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,并不是市场导向的,也有观点表示研究人员挪用经费到自己的公司,年底必须得花完,企业的研究兴趣与研究所相差很远。
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,
对学者身兼企业要职的情形,后期无控制能力,及时发现问题。导致了种种弊端。当然,但应确保科研经费不被挪作他用,
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,从项目审查的地方着手,许多情况发生变化, 顶: 469踩: 375
评论专区